<code id="tnk7l"><small id="tnk7l"></small></code>
    1. <pre id="tnk7l"><nobr id="tnk7l"></nobr></pre>
    2. <code id="tnk7l"><nobr id="tnk7l"><track id="tnk7l"></track></nobr></code>

    3. <strike id="tnk7l"><sup id="tnk7l"></sup></strike>
      <pre id="tnk7l"></pre>
        <nav id="tnk7l"><video id="tnk7l"></video></nav>
    4. <tr id="tnk7l"></tr>
    5. <big id="tnk7l"><em id="tnk7l"></em></big>
      <pre id="tnk7l"></pre>
      <code id="tnk7l"><small id="tnk7l"></small></code>
        1. <big id="tnk7l"></big>
        2. <tr id="tnk7l"><option id="tnk7l"></option></tr>
        3. 當前位置: 首頁>> 行業資訊

          NEWS INFORMATION

          新聞資訊

          行業資訊
          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工作的意見

            各市、州、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
            為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補齊農業科技創新短板,構建完善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確保到2020年,全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以上,為現代農業發展轉方式、調結構、上臺階提供有力支撐,現就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加快培育創新主體。激活科研單位創新活力,對科研人員實行崗位管理,拿出不低于20%的崗位用于設立“創新崗”和“流動崗”,支持科研人員在事業單位和企業間以兼職、合作、交流等形式合理流動,并取得合法報酬。農業高校、科研院所正職和領導班子成員中屬省委管理的干部,以及所屬單位中擔任法人代表的正職領導,作為科技成果轉化主要完成人,可以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的規定獲得獎勵。農業科技人員離崗創業的,保留編制、身份、人事關系,檔案工資正常晉升,5年內可回原單位。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實施“三區”科技人才計劃。著力培育農業企業創新主體,推動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和普惠性財政獎勵等政策在農業企業的落實。鼓勵農業企業與農業高校、科研院所實行產教學研合作,開展技術攻關,培養實用創新人才,并按政策給予支持。
            二、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科研院所可從直接費用中開支非在編項目人員的勞務費,利用本省財政性資金設立的自主創新項目,可從間接費用中支出承擔項目人員的績效支出,比例可達項目經費扣除設備購置費后的40%;軟科學研究項目、軟件開發類和咨詢服務類項目,績效支出比例可達60%。對于省內企業委托高校院所研發項目經費,高校院所在收取管理費、國有資源(資產)有償使用費等相關費用后,剩余經費由研發團隊實行有別于財政科研經費的分類管理。對于獲得國家或國際發明專利,并在生產上大規模轉化應用的成果,由地方政府統籌資金予以支持。
            三、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圍繞優勢和特色產業發展,鼓勵農業科研院校、農技推廣部門、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聯合建設省級產業技術研究院、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試驗示范基地,給予政策扶持。支持武漢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潛江市等率先創建國家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鼓勵各地政府、龍頭企業依托本地科技人才和產業優勢,積極爭創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和省級農業科技園區、省級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和產學研協同創新中心。支持各地強化對科技資源的統籌配置,以縣域為單位、以產業鏈為載體,整合相關科技資源,集中力量開展科技協同攻關研究、試驗示范和推廣應用,著力增強縣域農業創新能力。到2020年,建成省級以上農業科技重點實驗室不少于30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不少于100家,省級以上農業科技園區不少于55家。
            四、加強種業創新。圍繞漁業、畜牧業、水稻、小麥、油菜、茶葉等優勢農產品,提高種業創新和保障能力。支持多倍體水稻研發攻關,支持水稻南繁基地、油菜北繁基地建設。加強畜牧業和漁業新品種選育,提高養殖業的生態和經濟效益。到2020年,培育育繁推一體化種業創新企業10家以上,每年育成符合綠色農業發展要求的新品種20個以上。
            五、創新種植業生產模式。加強以稻田綜合種養、水稻“一種兩收”等為主的“糧食作物+”綠色高效生態模式創新,開展飼用農作物生產和轉化利用技術研究推廣。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開展耕地質量監測保護,實施果茶菜有機肥替減化肥、中低產田改良、綠肥種植等地力培肥技術措施。開展以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為主的農作物綠色防控技術模式創新推廣。推進農機科技創新,突破玉米、油菜、馬鈴薯全程機械化生產瓶頸,研發適宜丘陵山區的多功能中小型農機具和適宜設施農業裝備的配套機具。
            六、推進養殖業轉型升級。實行糧經飼統籌、種養加一體,加快發展草食畜牧業。加強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創新和集成,推進規模養殖污染治理。加強漁業科技創新,提高河蟹、黃鱔、鱖魚、小龍蝦等優勢品種的繁育能力,集中力量解決健康養殖模式、疾病防控、養殖自動化等現代養殖的關鍵問題,依托科研院所建設一批科技創新示范養殖基地。加強畜產品、水產品深加工技術創新,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增強競爭力。到2020年,全省養殖業效率和水平再上一個臺階。
            七、深入開展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與協同創新。建成一批水稻、油菜、茶葉、生豬等優勢品種省級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整合全省農業科技資源,構建以省級農業科研單位為龍頭,以市、州、縣科研單位為骨干,以基層農技推廣機構為基礎的農業科技協同創新體系。到2020年,建成國家級華中區域創新中心,創新成果轉化率達到70%以上。充分發揮省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及創新聯盟引領作用,重點打造一批農業產業技術創新聯盟。
            八、加快促進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支持有望達到批量生產和應用前的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和新產品的區域試驗與示范、中間試驗或生產性試驗,為農業生產大面積應用和工業化生產提供技術支撐。加強以國家公益性農技推廣機構為主導,農業科研院校、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廣泛參與的一主多元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實施農技人員“特聘計劃”,提高基層農技人員待遇,支持鄉鎮農技推廣機構建設,確保到2020年,80%以上的基層農技推廣機構工作有場所、服務有手段、經費有保障。探索建立多種類型的“星創天地”模式,到2020年實現縣域全覆蓋。支持新型經營主體和新型職業農民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形式承擔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工作。
            九、完善政策支持和成果評價機制。各級政府要加大農業科技創新投入,建立財政支持農業科技創新穩定增長機制。對立足于湖北優勢和地方特色產業發展的研究項目,予以優先保障支持。對農業應用技術研究和成果轉化項目推行第三方評價,政府以競爭性項目購買服務的方式給予支持。對于易于物化的成果,采取“以獎代補”等方式給予支持。支持符合基金支持方向的農業科技創新項目與省級股權投資引導基金、長江經濟帶產業引導基金對接。逐步建立健全以企業投入為主體,政府投入為引導,金融信貸和風險投資為支撐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的農業科技創新投入體系。
            十、加強組織實施。省農業廳負責統籌農業科技創新工作,確保農業科技創新支持政策和改革措施落到實處。省財政籌措資金18億元,統籌用于支持農作物種業創新和南繁基地建設、畜牧業和漁業新品種選育以及省級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等文件中所列農業科技創新工作。健全完善中央在漢高校、科研院所支持湖北農業科技創新的協調服務機制。建立省直農口部門領導班子成員聯系我省農業專家制度。完善省、市、縣三級農業科技工作協同機制,合力推進農業科技發展。


            2018年2月13日
            湖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8年2月23日印發

          Webpage Copyright(c)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湖北楚創高科農業有限公司 地址: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光谷大道62號關谷總部國際2號樓29層     鄂ICP備19015505號-1
          特別聲明:所有本網站內容的知識產權歸湖北楚創高科農業有限公司所有    技術支持:中國種子信息網     登錄管理

          鄂公網安備 42018502004099號


          最新永久无码av网址亚洲,在线观看AV不卡网站永久,国产成人AV在线免播放观看